英语专业比较好考的211研究生学校(英语研究生冷门学校)

抖店动销抖店体验分提升抖店任何业务可添加微信:ad07668

原来,“找不到工作”的外语专业,也可以这么精彩。“舌头一卷,黄金万两”——十六年前,《中国青年报》曾用这句话,形容当时国内小语种就业的盛况。即使今天提到“小语种”,高中学子和家长们的眼神里可能还带着些许崇敬:外交部、驻外使馆、央视、驻外企业……不论是国家单位还是各类企业,纷纷向小语种毕业生招手。但在2022年,真正临近毕业的小语种学子们却不这么看:语言专业已沦落为大家口中的

原来,“找不到工作”的外语专业,也可以这么精彩。

“舌头一卷,黄金万两”——十六年前,《中国青年报》曾用这句话,形容当时国内小语种就业的盛况。

即使今天提到“小语种”,高中学子和家长们的眼神里可能还带着些许崇敬:外交部、驻外使馆、央视、驻外企业……不论是国家单位还是各类企业,纷纷向小语种毕业生招手。

但在2022年,真正临近毕业的小语种学子们却不这么看:语言专业已沦落为大家口中的“天坑”。豆瓣小组“大学后悔学小语种”的成员达32266人,在89个豆瓣“大学后悔学xx”系列小组中,其成员总数位列第四。

根据国家公务员网公示的岗位信息,在2021年公务员报考岗位中,语言专业可报考岗位总体招考专业集中在英语专业,小语种对口的公务员岗位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几大部委和海关,地方的几乎没有。比如俄语,公务员每年公开招聘中几大部委和俄语相关的岗位招聘数量超不过个位数,2021年全国所有和俄语相关的海关岗位加一起不到10个。

考研也一年比一年卷。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2021年英、法、日、德、西、俄和阿拉伯语的口译硕士报考中,报录比最低的是西班牙语口译,仅为5.5%;最高的是阿拉伯语口译,高于30%,因为全国报考此专业的人只有14个。

再加上近两年疫情冲击,外事活动、国际会议、入境旅游等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译员和小语种导游们工作量骤减,恢复遥遥无期。

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考公出路狭窄,考研头破血流。久而久之,这些声音汇集到一起,发出了“劝退”的呼喊。

职场Bonus联系到四位受访人,他们主攻的语言各不相同——从第三世界的非洲,到欧美发达国家。经过四年语言学习的沉浮,他们有的继续跟自己的专业打交道;有的选择升学深造;有的远赴他乡,体验人生多彩。

天坑还是填坑,说到底还是能不能找到出路。面对带有戏谑,却暗含无奈的“天坑”戏称,他们经历的迷茫和选择,或许正是当下语言人的缩影。

校园内的选择,可以在专业之间徘徊;而职场上的出路,则还要在城市、行业之间擦亮双眼。

01 我来到了真实的北非,我还想去加拿大

  • 李君,法语专业,现某建筑公司法语翻译,暂居阿尔及利亚

我本科是学法语的,毕业后,我决定直接参加工作。

我通过校招进入一家国企建筑公司,跟随项目到了阿尔及利亚,在当地做法语翻译。说是翻译,也经常做些别的行政工作。

像我们这种外派工作,是语言专业的学生比较常见的一条路。约定俗成,外派工作可能更倾向于男生,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的,对女孩子的考量会多些。不过每家公司衡量标准不一样,像我们公司,总共八个法语翻译,女生就有六个。

英语专业比较好考的211研究生学校(英语研究生冷门学校)

图源:李君

真实的北非,和我想象中的北非,不太一样。之前在网上看别人写的文章,觉得非洲不论是风景还是人文都非常美好,其实来了之后觉得北非还是残留了殖民地的印记。

外派的薪资确实会高出不少,待遇也很不错,能攒下一些钱。但我不打算长干,有这么一段经历也够了。

我最近一直在考虑继续深造,想去加拿大学一点更实在的东西,比如市场营销。具体没想好,只知道想学点能运用到以后工作中的。我觉得很多人说得对,语言只是一门工具,只会语言的话,跟别人相比工作竞争性没那么强。跟别的东西结合起来,语言反而能成为脱颖而出的优势。

我挺早就意识到这点,所以做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实习。第一份实习是在一家法企的北京办事处做市场营销;第二个是去了互联网大厂……后面一直在不同行业不同公司辗转,直到现在所在的建筑行业。这个过程是很有意思的,我可以不停地接触新的事物,学习新的东西,探索未知领域。

学语言的人,多多少少都带点文科情怀。我记得读法文原文《悲惨世界》读到最后,情不自禁流泪了,那时候我就觉得我好像真的通过文字之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跟中文翻译相比,法文原文更能让我体会到文字与人的连接。

话说回来,实际点讲,我建议大家还是要把语言和一些别的专业结合起来,可能开始会迷茫,但是在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中一定能找到自己适合并且喜欢的。小语种看似就业率高,但职业选择少,发展路径窄,专业技能单一,被取代的可能性高,进入职场后,外语技能只不过是交流沟通的工具,不太会成为核心竞争力。

02 即使与现在工作无关,我也不后悔学习冷门语种

  • 可可,斯瓦希里语专业,现某传媒公司宣传,暂居北京

我大概是全国会说斯瓦希里语的人里最会做宣传营销的,也是全国做宣传营销的人里最会说斯瓦希里语的。

斯瓦希里语,是非洲国家坦桑尼亚的国语。而坦桑尼亚,被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这门语种在我国开设课程的学校只有几所,四年一招,全国加起来每届仅百来个学生。

那年中国传媒大学(后文简称“中传”)给我们省的提前批只有斯瓦希里语,我当时一心想读传媒大学,只要能上中传,啥专业都行。我上网查了一下,读斯瓦希里语的人太少、专业又太精,毕业之后可以去外交部、国安局等一些机关单位,有点定向培养的意思。即便如此,我们班很多人还是把第一选择投向别的行业。

我从一开始瞄准的就是传媒行业。大学四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我还考了广播电视编导作为第二学位,其实更多时候我都是在为今后转行做准备。

因此,我也吃到了中传的资源红利,通过学长学姐们获得了很多经验和实习机会。我想强调的是,如果确定今后想做别的事,那么,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其他行业并积累强相关的实习经历就很有必要。

语言专业的课程安排非常紧凑:上不完的课、考不完的试……就算我学习语言不那么费劲,我也需要挤时间去做实习。哪个晚会要招实习导演,没课我就会接;寒暑假我全部拿来做实习、跟节目;搞完活动晚上回宿舍门都关了,我还得赔笑央求宿管阿姨开门……我的经验就是这么累积起来的,虽然过程非常累,但如果真的想进入某个行业,资源一定能被找到,时间一定能被挤出来。

即便我现在做的工作和斯瓦西里语没有任何关系,我也不后悔选了该专业。学一门非洲语言,我不仅了解到很多非洲的东西,还去当地做过交换生,跟当地人生活在一起,亲身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段经历对我价值观的形成、看世界的眼光都有影响,拓宽了对社会的认知和格局。

至于为什么大家都说“小语种是天坑专业”,我能理解。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不是用来谋生的手段。比如你学日语,如果又会会计,那在日企里就有竞争力:既有语言工具又有手段,对这样的人来说,语言才能成为优势。但当我看到那些真正热爱语言的人,散发出纯粹为学术而澎湃的感觉时,我也挺羡慕的。

我觉得唱衰语言专业的人,对语言不热爱、不了解,也没有想去拓宽自己的技能。

人生进展有快有慢,只要有上进的念头,就不算走错路。只是我们学语言的“普通人”应该时刻思考:在有了语言这个敲门砖后,开了门,你要给别人看什么呢?

03 什么样的日语系学生适合读法律?

  • 贾思雨,日语专业,现法学在读硕士,暂居北京

我曾放弃过本科期间的出国机会。老师说:“你可以选择留学或交换。”但这不是我想走的路。

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总问自己:掌握了这门工具学科,还能做什么?我想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然后用语言作为媒介之一继续去学习它。

得益于本科念了第二学位,海商法——我最终选择在国内攻读法学硕士。

学法和学语言不太一样。我学外语死记硬背,只要付出了时间去练习听说读写,最后一定会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但如果读法律,我需要去看很多很多论文,去学习怎么样写一篇论文,怎么去论证一个东西。这是我,包括很多从语言专业转入法律专业的人,都感觉比较吃力的地方。

当然语言专业也带给我一些好的影响:我会让自己保持在一个不断学习的状态里去接触全新的东西。并且这个新的东西是你如果不付出努力,你就肯定什么都得不到的一个东西,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我可以保持这一种学习的状态。

我也习惯了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尤其在跨文化学习上很有帮助。我如果对某些和日本相关的东西感兴趣,再加上没有语言障碍,我能比较容易了解这到底是什么。

当时完全是凭兴趣选专业,几乎没有考虑过今后的职业生涯。现在想想,其实语言和法律的组合可以给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我可以去当老师、考公,也可以去外所做律师,给自己给多一条路的选择,别人不能做到事情我或许可以做到。

法律适合喜欢阅读、有逻辑、认真细致的人。很多的法律工作是比较琐碎的,没有外行想的那么高大上。如果你学语言能够耐得住寂寞,枯燥的东西也可以做得很好,这样的人我觉得是挺适合学法律的。

04 全职口译“梦碎”后,去高校当老师也不错

  • 王迪,英语口译硕士,现某民办本科英语老师,暂居成都

好像大多数人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第一选择是跟随内心,我也不例外,如愿被英语翻译专业录取。

大四毕业,在工作和继续升学的岔路口,我决定去香港念口译。香港的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很好,不论是专业本身还是别的方面,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我说不上狂热地喜欢,但至少真心喜欢,不然语言学习这么累,这些年我不可能坚持。

我读完书回大陆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全职笔译。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最灰暗的一段人生,我不停质疑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专业?为什么要跟翻译死磕?我在那家翻译公司干了七个多月,每天就是坐在那像机器一样不停翻译、校对,和人没有交流,工资也不高,无论是跟我的兴趣还是性格都完全不符合,我整天处在怀疑自己选择是否正确的阴影里。

英语专业比较好考的211研究生学校(英语研究生冷门学校)

图源:王迪

那时候我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想了一遍。买了考公考编的书,在网上搜索各行各业,咨询投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全考虑了一遍。但最后我还是不死心,仍然投了口译的简历。

幸运的是,最终一家车企帮我圆了梦,我获得了在里面全职做交传(交替传译)和同传(同声传译)的offer。

没想到也正是这份工作,让我遭遇了滑铁卢。我遇到了行业中所谓的“interpreter killer”(同传不友好的人):口音重、语速快,我真的跟不上。虽然公司很认可我,但我自己觉得压力太大。

挣扎大半年后,我还是放下全职做口译的念头,回高校当了英语老师。业余时间会学习,兼职口笔译,这样的生活状态更可控,能让我更放松。

语言带给我的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和开阔的视野,它像是一个跳板,我借助它走向了更远的地方。

我大四时做过一次陪同口译,客户是一个来做中医理疗的俄罗斯小姑娘。我跟随她十几天,陪她练八段锦、在佛堂打坐、参观寺庙。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我一边跟她打坐,一边给她翻译僧人的话,那个瞬间我觉得特别神奇:我在一个东方的环境里说着另一门语言。

在香港街头,当我听见不同国家的人说着不同语言从身旁走过时,我会感叹原来生活可以这样丰富。这些跨文化场景非常奇妙,我很享受,并且充满感激:如果我不会英语,我根本不会出现在这里。

语言真的是劝退专业吗?专业和职业一定得是对口的吗?我觉得这是很多人的思想误区。那些说语言没用的人是因为根本没好好学,话不好听,但事实就是这样。把语言学好了的人,一定可以体会到它带来的好处。比如在外企,不管哪个岗位,英语肯定是必要的;在教育行业,教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的那些老师也一直在考雅思;要出国深造,肯定也得先过语言关。

只要你想向上发展,英语一定是要过的坎。

我认为,我们的大学教育体系里,专业未必是为了找工作设置的,本质上还是培养学习能力。反过来想,专业和职业不对口是一个好事情,这恰好证明社会中不同岗位之间可以自由流动。

职场Bonus:语言专业自救须知

2021年底,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到要继续加大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所需语种专业倾斜力度;2024年起,除北外、上外、外交学院继续接收英语专业保送生后,其它高校招收的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均安排在除英语以外的小语种相关专业,鼓励高校培养“小语种+”复合型人才。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2020年前10月,我国新增9.5万跨境电商相关企业。疫情冲击下,体量庞大的跨境电商依旧势头强劲,我国2020年第一季度跨境电商的出口额为1.12万亿元,同比增长40.1%。

版图扩张,免不了要招兵买马:1月15日,中国首个“小语种+”跨境电商产教融合联盟的启动仪式在宁波举行,为宁波的跨境电商供给小语种人才。

不难看出,在经历40多年全民英语教育后,向小语种转型成为必由之路。小语种人才作为连接各国的桥梁受到多方重视,而政策加码为语言人才亮起了绿灯。

职场Bonus想说,语言专业本身不是坑,若闭着眼睛往里跳,那它才会变成坑。

不论当初因为什么原因学习语言,面对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并非以就业为导向的既定事实,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把劣势扭转为优势?如何将已有优势更好发挥?

通过和多位受访人对话,职场Bonus总结了以下几点:

  • 学好语言:培养扎实基础;
  • 自我审视: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赛道,并且做强相关的事情(升学、实习、工作),尽量和语言背景结合;
  • 市场调研:搜集岗位信息、招聘需求;
  • 匹配能力:将自我条件和市场需求进行匹配;
  • 理智取舍:如果实在不喜欢,及时掉头。

(为保护受访者身份隐私,文中李君、可可、贾思雨、王迪均为化名)

文|张瀚锐

编辑|陈桐

封面图源|IC Photo

抖店动销抖店体验分提升抖店任何业务可添加微信:ad07668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g8899.cn/8616.html